查看原文
其他

金碚:人类必须准备迎接新工业化的到来

金碚 理论周刊
2024-09-13

点击“理论周刊”关注我们

在人类发展的演化过程中,经济发展形态也发生着相应的变迁。当前正处于工业化转型的大变局中,人类必须准备迎接新工业化的到来。

进入新工业化时代,人类必须有命运共同体意识

作为人的基本行为和观念,自西方启蒙时代和工业革命始,经济意识从长期的神秘主义转向个人主义-集体主义的纠结。这两种观念虽然貌似对立,但实际上都把整个经济体想象为一个巨大的机器体,工业化生产以经济高速增长为中轴原则,不可失速,否则就危机临头。不过,这种“机器工业化”的思维构念,正在转向“生态工业化”的新思维构念。这意味着工业文明的世界大变局和新工业化时代的到来。对于机器工业化,人成为工具,受工具理性支配。对于生态工业化,人是目的,同时也是生态系统的嵌入者和亲和体,即共同体成员。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共处。

因此,进入新工业化时代,人类必须有命运共同体意识。因为各国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是全球性的,是同一生态体系中的共同议题。新工业化时代开始萌发和形成的异质性包容、多样性共存、非灭绝性竞争意识,将成为价值取向的主导。多样性的各具特色的各国经济社会形态间的沟通和相互协调协同,直至向着全球化方向发展,又是工业化的特质。工业化在各国的广泛推进,经济规模日益扩大,分工与合作愈加紧密,进入经济全球化的世界,不仅经济繁荣发达,而且更加安全有序,可以使得和平与发展成为人类发展的长久形势。

经济学体系必须从微观-宏观范式向新范式转变,经济学的政策思维越来越倾向于多目标平衡的可持续发展目标

工业化形态的深刻变化,也将使经济学的范式承诺发生重要变革。19世纪末以来形成的主流经济学,以微观-宏观范式承诺为理论逻辑的底基,据其展开的现代主流经济学体系,实质上反映了以经济理性为主导的工业化历史阶段特征,即经济体被想象为如同同质化的机器体,追求“微观”或局部“最多、最大、最优、最强”的工具性目标。

进入新工业化时代,多形态、多样性和多文明并存,经济体从追求工具特征的目标,转向具有生态特征的“适度、包容、平衡、可持续”行为目标和组织目标。经济学体系也必须从微观-宏观范式向新范式转变。经济学的政策思维越来越倾向于多目标平衡的可持续发展目标。

因此人们可以看到,经济世界不是同质性的微观系统,而是异质性的域观世界,即各文明体和经济行为都有其特质特色。所以,以域观形态存在的世界,必然有不同的域观规则空间,换句话说,各域观空间中的规则体系必有一定的差异性。但是,在工业化时代,各域观空间又不可分割,而是存在于共同的人类发展空间之中。所以,各域观空间的规则系统之间就必然是趋向于愈加通畅,而市场运行和世界流转的更加通畅要求,人类行为必须自律和受规则约束。这样,人类经济社会高度发达但又不可为所欲为的世界体系,才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未来。

工业化的新思维不仅将成为工业化机理和规则的新原理内核,而且将深刻转变人的行为理性

由于中国工业化正在进入这个新时代,从高速经济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,生产力状况和社会经济基础已经发生了极大演变。在经济基础和工业化格局发生根本性变革的基础上,工业化的新思维不仅将成为工业化机理和规则的新原理内核,而且将深刻转变人的行为理性。人类如果希望继续辉煌而避免毁灭,就必须从机器工业化转向生态工业化。机器工业化是工具理性主导的发展思维和技术路径,生态工业化是以生态理性(本真理性)主导的新思维和新技术路径。

工业化生产力和创造力大规模实现着物质形态的转化。实际上,自然界也在进行着物质元素的不断循环和转换。但由于人类赋予了自然生态以人文生态的意义和价值,所以,人类价值观会深刻影响生态环境和文明形态。在传统的工业化时代,工业化受工具理性主导,在经济高速增长和财富创造的同时,对生态的无节制干预所导致的创伤破坏,使经济增长难以持续,甚至使文明走向毁灭;所以,人类必须以更自觉更自律的行为,来适应生态环境,敬畏生态文明。

工业化的理念和机理将发生深刻变化,在学术范式上也将发生彻底变革

以此价值观为思维逻辑之基础,工业化的理念和机理将发生深刻变化,直至体现在学术范式上,也将发生彻底变革。

首先,在目的观上,从经济理性向生态理性转变,工具性的经济目标(如收入、利润、GDP)回归其本真意义,不应盲目主导、“一意孤行”,而要服从于本真理性目标,包括生态和环境保护的目标体现。

其次,在数量观上,从“最大极量”思维向“中衡适量”思维转变。在机器工业化价值观上,求“最大”“做大做强”“利益极大化”等,就是“最优”,通俗说就是“越多越好”。而在生态工业化价值观上,中和、平衡、适度,才是适当的,没有“最优”,只有“次优”,通俗说就是“不太多也不太少”,过犹不及,物极必反。

再次,在技术观上,从“有水快流”“资源尽用”向“循环适用”转变。在机器体工业化价值观上,最大限度利用资源,以“资源优势”占据“比较利益”,就是竞争力所在。而在生态体工业化价值观上,无论是“资源”还是“垃圾”,都要循环适度利用。通俗说就是,从“有水快流”“不用白不用”,转向“细水长流”“平衡可持续”。

最后,人类认识到,作为一个物种的长久存在,包括竞争求生,不是抽象目标的“优胜劣汰”,而是多样性目标的包容共存,前者是机器体工业化的机理,后者是生态体工业化的机理,工业化的经济主体不再被想象为是抽象性目标的工具理性驱动者,而是具象性(多样性)的本真理性选择者。人不再是被动的“工具”,而是自由的“物种”,这切合了马克思的“自由人联合体”理想。

(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、郑州大学商学院院长)

理论周刊(ID:lilunzhoukan)【北京日报理论周刊出品。转载请注明出处!】

编辑/欣欣子


点击下方名片关注理论周刊。

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。开启理论阅读微分享之旅。


更多精彩文章,请点击左下角“阅读原文”


- 推荐阅读 -


1、习近平文化思想: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路径方向

2、新的文化使命: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

3、学深悟透|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基本线索

4、推动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对话

5、作为一门学科,中国思想史的这些问题还未解决

6、费孝通:不能只抓住“社会生态”,丢了“心态”

- 理论1点点 热门视频推荐 -


更多精彩视频,尽在理论周刊视频号,欢迎关注~

投稿邮箱:llzk123@126.com


推荐给大家,请戳在看

素材来源官方媒体/网络新闻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理论周刊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